
今天的话题源于这周在bilibili吧(一个老牌ACG贴吧,和B站关系不大)刷到的一个帖子,内容是楼主吐槽一个老演唱会片段优配中国,从歌曲名字到舞台呈现都让人“两眼一黑”。
帖子本身的留言并不多,但相关截图在QQ群等社交媒体传播还挺广的。
于是我去查了下,视频的源头是古巨基2005年在红馆举办的劲歌金曲演唱会,2025年4月底,UP主@香港乐坛Live王 将高清修复的片段《古巨基<任天堂流泪>但丁COS》上传到了B站——这也解释了,为啥明明是二十年前开的演唱会了,却在最近被翻了出来。
说回这场表演,许多年轻网友看了之后纷纷表示槽点过多,令人难绷。
展开剩余97%比如,为什么会有一首歌叫《任天堂流泪》?没错,歌名里的任天堂还真是那个游戏公司任天堂,第一句歌词里就出现了“玛利奥”(马力欧)。
还比如,唱的是“任天堂”流泪,但歌手古巨基COS的却是《鬼泣》的角色但丁,后面出场的伴舞小哥COS的是《机动战士高达》里的夏亚和阿姆罗。
弹幕评论都是“索学长这招太狠了”“怪不得任天堂流泪了”。
不过,更多人还是对,整整二十年前,时髦的单主机大IP像办漫展一样出现在华人明星演唱会上的场景感到惊讶,“疑似有点超前了”。
虽然COS的精度、适配度,以现在的眼光看显得有些粗糙、甚至羞耻,但能感受到,舞台效果是经过精心设计的,态度相当认真。
其实要回答这些疑问并不难,本质上还是年代隔得太久,热点事件硬是熬成了冷知识。
《任天堂流泪》当然是一首真实存在的歌曲,它出自古巨基2003年发行的专辑《游戏·基》——从这个谐音双关梗就能猜出专辑的主题——其中大部分歌曲都和电子游戏相关。
像歌名就很直白的《心跳回忆》《美少女梦工场之真三国无双》《赤川次郎夜想曲》(根据推理小说家赤川次郎作品改编的游戏,1998年在PS平台上推出)等等,主打歌《必杀技》也是游戏里常用的术语。
但怎么会出现《游戏·基》这么一张概念独特的专辑,背后确实有一段值得说道的故事。
2000年,彼时快出道十年的古巨基,在歌坛的发展受阻,转而选择到中国内地拍戏。这一决策拨动了命运的齿轮,三年里,由他主演的《情深深雨濛濛》《还珠格格3》相继播出。
凭借这两部大爆剧和一首《好想好想》,古巨基红遍两岸三地,在当时的名声或许达不到家喻户晓,但说是华语顶流明星肯定是不过分的。
于是到了2003年,他准备杀回香港乐坛,而帮助他高调“复出”的作品便是新专辑《游戏·基》。
至于为什么会选择电子游戏当专辑的主题,大概得益于古巨基的个人趣味,因为他本人就是个游戏、漫画迷,完全是“自来水”。他从7、8岁就开始接触电子游戏,跟家里的弟弟一起玩,曾痴迷于《实况足球》,自认水平不错,打到过世界排名第八。
虽然想法听着像玩票,但《游戏·基》的制作却丝毫不含糊,参与阵容堪称豪华,由雷颂德担任制作人,林夕包办了大部分原创歌曲的填词,就连实体专辑也设计成了游戏盒包装的样式。如果追溯源头,这可能是华语乐坛历史上首张以ACG为主题的专辑。
我也收过一张
不止于此,具体到其中歌曲的制作,《悟空》《不要你说你不知道》(同一首歌的国粤语版本)请来了陶喆作曲,融入了其标志性的R&B风格;《决战十一》的作曲编曲是当时还没出道的侧田,他也负责了专辑大部分的和声工作;《在这离别时候》是《还珠格格3》的片尾曲,琼瑶亲自作词...
唯一有些遗憾(但也让歌曲传播没那么小众)的是,因为主要的作词人根本不玩游戏,所以《游戏·基》整体上还是借游戏的元素、意向,讲述现实里的爱情纠葛。
比如《任天堂流泪》讲述的情绪是:
你要分手 我要激斗
献给你最美满的以后
可惜我 资质不够
还未拚命已失手
《心跳回忆》里唱的是:
无论事隔多年我也心跳
最后和你虽如我那所料
先挑引我的人爱得比我少
然后见面更少
《必杀技》则是:
求你别说错过我其实亦爱我
何以技痒放过我
你已仿佛有神助
一关心我已经
等于再杀死我
不知道当年的歌迷有没有被电子游戏的噱头吸引,但单论情歌的质量,《游戏·基》也足以拿到好成绩。
根据2003年的媒体报道,《游戏·基》一上架就迅速售空,有的店为了限流只允许一人购买一张,售价也从90元涨到了150元。外界普遍认为,《游戏·基》是古巨基演唱生涯的转折点,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,也让更多人看到了“概念专辑”的意义。
有趣的是,古巨基在后面几年推出的专辑《大雄》《最终幻想》同样延续了ACG概念,甚至编排更加纯粹,放到现在的话可以称为“二次元大碟”了;
《大雄》中的名曲《爱与诚》
2005年,古巨基在红馆连开7场劲歌金曲演唱会,场场售罄,也造就了开头视频里的Cosplay名场面。
这系列演唱会的DVD版本,封面用的就是古巨基COS但丁的形象
而演唱会上大量的高达元素,灵感很可能出自万代和卡普空联合开发的《机动战士高达:联邦vs.吉翁DX》——这是一款2001年推出的街机游戏,支持4人对战,后来又移植到了PS2和DC主机上,开启了颇受欢迎的《高达VS》系列。
截图来自油管
舞台之外,古巨基和游戏的缘分还在继续。2005年,他担任“亚洲游戏展大使”,以PS2游戏《银河游侠》(LEVEL-5开发)中的角色形象,演唱主题曲《明星》,至今还能在PlayStation香港的官方频道里找到这支“补档”MV。
说句题外话。2002年开始举办的亚洲游戏展,是香港地区的游戏展会,算是亚洲第二个区域性游戏展(另一个就是台北电玩展),但因为前身本质上是PS2的官方活动,索尼阵营的气息要更浓一些。在古巨基之前,亚洲游戏展请到的宣传大使是郑秀文、陈慧琳,后面还请过郭富城、杨千嬅,可见当时香港娱乐圈与游戏业还是有相当多合作机会的。
人气当红的古巨基,本身又有游戏玩家的人设,自然是再合适不过的代言人之选。
图源水印
并不夸张地讲,如果只看港乐的领域,在世纪初,古巨基的影响力、地位、作品质量,是完全不输陈奕迅的,但前者的巅峰期只有短短4、5年,后续金曲(主要是2005年的《U87》之后)在大陆的推广、传唱度也远不及后者。这里不是拉踩的啊,我想说的是,古巨基在很长的时间里算是一位被低估的华语歌手。
回头看,很多人不知道古巨基与游戏的紧密联系,觉得《游戏·基》超前,也是正常现象。一方面有港台文化影响力式微,他的人气没有在头部维持很久,大众对古巨基的印象还是演员为主等因素;另一方面,古巨基大搞游戏主题企划的年代,正好是大陆单主机游戏处境尴尬的时期,真正接触过这些游戏的核心玩家并不多,更不要说ACG、二次元这些概念了。
即便当时有核心玩家、歌迷讨论,在那个互联网不够发达的时代,最多也就是圈地自萌了。而在2018年之后,古巨基个人的油管频道也不怎么更新玩游戏相关的视频了,年轻人也很难注意到他的“游戏迷”的一面。
事实上,古巨基作为歌手“翻红”,倒是因为再次回归大陆市场,他在2015年登上了湖南卫视的《我是歌手》,人气明显提升;2022年,工地小哥“蒋明周”翻唱的《必杀技》意外火遍短视频,这首歌也成了抖音神曲优配中国,古巨基这才在微博上重提了制作《游戏·基》的往事。
讲到这里,不免让人有些感慨,如果古巨基是个近几年出道的流量明星,按照现在单主机游戏、二次元在国内的热度,他应该能得到不少破圈的热度,拿些推广代言、上上热搜都不成问题。
就比如下面这段,他在2005年接受杂志采访时,被问及“是不是因为你放太多精力在游戏上了,所以找不到女朋友?”。
他的回答是:“哎,有可能。工作那么忙,然后剩下来的时间基本都交给游戏机了。就目前来讲,我觉得女朋友都比不过游戏机重要,我可以不谈恋爱,但是不能少了游戏机。”
当然,有些话听听就好了。2005年,古巨基与助手Lorraine的恋情被媒体报道,两人于2014年结婚。次年,古巨基在《我们》演唱会上,唱了改编歌词的《必杀技》,其中就提到了老婆“妨碍”他玩游戏的温馨日常——直接拔线太狠了。01
在刚过去的五一节假日期间,北京新晋的时尚购物中心THE BOX,潮出了海啸和地震。乘兴而来的年轻人将这里挤得水泄不通,不知道的,还以为是举办了什么国际时尚展览,亦或者某位超级大明星腾云驾雾而来。
走在街头巷尾,甚至一路上都有人往你手里塞小卡片,差点以为误入了什么不可描述的场合。然而定睛一看,发现卡片上赫然写着,“奶妈严选,在线收留失恋/失瞄/失利瓦学弟”,好家伙,原来是《无畏契约手游》玩家们为了招新整出的抽象狠活。
所以实际上,大伙都是冲着一场《无畏契约》的ONLY展而来的。
BB姬曾经介绍过ONLY展,是一些以单个IP或角色作为卖点的ACG展会,相比起大型综合漫展,主题更明确,大都体量较小,更像是某IP爱好者们私下的聚会和狂欢。
而能把ONLY展做得比大型漫展还火爆,甚至嗨翻整条街区的,恐怕也就最近风头正盛的《无畏契约》了。
即使你压根没玩过《无畏契约》,估计也听说过“瓦学弟”“笨蛋奶妈”“神罚小刀”等梗,甚至做到了梗比游戏更快破圈的神奇现象。换句话说,《无畏契约》已经不只是一款游戏,它还是年轻人们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文化现象。
02
话先说在前头,如果给这场瓦ONLY一个定位,我觉得应该是:“一场瓦玩家二创脑洞爆炸的线下派对”。
这个满是涂鸦和露天围墙,充盈着时尚和狂野气息的街区,似乎和巨幅美漫风的《无畏契约》天生一对。霓虹灯管与游戏的紫金配色光影交织,旁边下沉广场的电竞舞台传来低频震颤的电子乐。你能感受到一种年轻的能量在涌动,那是自由的,充满创造力,如同被风带过来,如呼吸般自然。
一整条街里,从头到尾都设置了各式各样的互动点,各种涂鸦、Coser、抽奖、现场游戏,没有任何参与门槛。实际上几乎所有物料下面都有署名,它们是出自玩家的二创作品,来源于无数玩家们的用爱发电。官方只是征集和授权,把它们制作成了各种实体展品。
许多创意植根于玩家的日常讨论、创作和生活之中。例如怪奇反应堆和经典的地图复刻,能让玩家在三次元看到众多游戏内熟悉的场景。再例如春晚靶场,在春节期间登上春晚舞台的花棉袄宇树机器人,化身游戏内靶场由玩家们现场练习枪法。
另外,现场还有一堆英雄Coser,以及EDG全队选手混入人群中和你零距离互动。你能感受到一种无言的默契,无论选手还是观众,都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参与狂欢,似乎每个人天然就是站在一起的。
对不少来凑热闹的观众来说,这里是可以打卡拍照,爽逛爽玩的主zl.6b6.iNFO56题乐园。而对于瓦玩家们,完全堪比过年了。现场最火爆的,还是手游玩家们在瓦ONLY线下派对摆起的“奶妈问诊”摊位。
EDG战队选手Jieni也化身NPC,跑过来共同坐诊。不光贴膜,还现场为你开大赋能“你的使命还没结束”,激励失恋失瞄失利的瓦学弟去瓦手当老大哥,上演《重生之我在瓦手当学长》。这哪是端游老玩家找归属感啊,根本就是用手游给整个瓦宇宙疯狂加戏。
很明显可以看出,瓦ONLY不仅是一场玩家们的线下聚会,更是《无畏契约》社区文化的集中展现,一种玩家对游戏的由衷热爱。玩家们围绕着《无畏契约》建立起一种身份认同,渐渐地将自己的生活融入了游戏文化。
而《无畏契约手游》的出现,以及玩家们在活动中融合游戏梗的设计,并不是对端游生态的简单复刻。这种将游戏梗转化为可交互的线下仪式,更像是一场手游玩家们,对瓦IP体系的解构与再创造,显然也证明了,《无畏契约手游》在文化层面的潜力和独特延展性。
03
2023年,《无畏契约》正式迎来国服。腾讯和拳头曾表示计划未来三年投入10亿以上,来打造国内第一的FPS游戏文化生态,这给予了玩家们和内容创作者很大的信心。于是去年开始,《无畏契约》进入到爆发式成长的状态。CN联赛成立、EDG夺得世界冠军、头部主播与创作者扎堆崛起。
在这个过程中,游戏完全以一种潮流文化的方式,跨圈融入了年轻人生活的每个角落。
去年无畏契约上海大师赛期间,官方在上海INS新乐园举办了一场“无畏契约夜市派对”,除了新潮酷炫的各种互动和Coser,甚至还在场馆内举行了国际级别的音乐会;去年上海ChinaJoy期间也有个“排队单杀Theshy”的名场面,甚至因为展区过于火爆一度引发封馆。
官方在花大手笔组织活动的时候,与玩家沟通的方式却十分接地气,缔造了一种既时尚、又颇具市井气息的独特文化气质。也难怪越来越多玩家,尤其是年轻人开始打瓦,游戏热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,内外都散发着青春的荷尔蒙气息。
很多游戏都想“破圈”,希望让游戏被垂直领域以外的人群看见。然而真正能破圈的游戏活动,却往往都来自于玩家们的自发宣传和玩梗,需要圈子本身足够活跃开放。瓦学弟、神中神、笨蛋奶妈、王俊凯同款......全网热梗接连不断。这里有思想最活跃的一批年轻人,他们激进又包容,愿意把游戏里的各种文化和梗融会贯通,自成一派。
说白了,还是玩家圈子氛围好,包容性特别强。大多数人都是被朋友拉着入坑,自己从新人过来,也乐于接纳更多萌新。《无畏契约》突出的女性玩家优势便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,许多刻板印象里不会对FPS感兴趣的群体,也纷纷被这种氛围吸引了过来。
这样的前提下,眼下的《无畏契约手游》备受期待,甚至接过端游大旗,进一步拓宽瓦IP的破圈效应,也并不意外了。
不过我觉得,手游推出的意义,不仅是对现有生态的补充,也是一次面向更大众市场的跃进。
传统FPS端游受限于硬件配置与操作门槛,用户群体终究以偏硬核的玩家为主,而瓦手游主打一手降低体验门槛——拳头游戏无畏契约工作室全球负责人Anna Donlo曾经承诺,他们会秉持相同的理念和价值观去塑造游戏的移动版本,保留端游原汁原味,同时适应手游的碎片化需求。如此一来,完全能够将游戏推向更轻量化的玩家。
据此前的内测数据,手游用户中约40%是首次接触《无畏契约》的新玩家。有内测玩家反馈,哪怕是没有玩过射击游戏,也能够快速了解游戏玩法与机制。
你看优配中国吧,真不只是端游的替代品,根本是来拉人入坑的。其实这也意味着《无畏契约手游》正以“文化翻译器”的姿态,将端游积累的社群梗、赛事热、创作力转化为更普适的大众语言。
当向来以梗传播见长的《无畏契约》圈子,迎来一批更年轻化的新人,一群真正意义上的“瓦学弟”们。到时候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,可能都传递着瓦的欢声笑语,这并不是天方夜谭。
而且,我觉得从《无畏契约手游》的产品表现来看,确实有吸引更多射击用户的潜力:它有着对端游潮流品质和竞技体验的无损还原,而这些核心竞争力经过市场及用户的验证,这就意味着当玩家在手游中尽情发挥战术与枪法,体会到独属于瓦的纯正枪战乐趣时,确实有可能一秒上头,成为瓦手新的拥趸。
而且,《无畏契约手游》的高明之处便是不头铁,不执着于硬核操作。游戏添加了相当多的操作便利化设计,比如显示部分抛掷道具的飞行轨迹、显示脚步声,或者事无巨细的入门教学等等,对新老玩家都十分友好,适合入坑。
04
整体来看,《无畏契约手游》在还原了端游体验的同时,又进一步简化了上手门槛,都在向着瓦的生态特色方向努力,将玩家合作、社交产生快乐的部分放大,几乎是最dl.6b6.iNFO56合适的手游化方案。也让人看到瓦IP在移动平台上的无限可能。
这点其实都不用我分析,从瓦手游公布以来,玩家们在ONLY展上的活跃,和网上井喷式的玩梗讨论就能看出来了。
还有很多玩家也会通过制作二创、进行cosplay等大量的活动来参与讨论。官方又会精挑细选出优质内容,将其制作成动画、喷漆、挂坠等游戏内容呼应玩家们的二创,和玩家们打成一片。
这一来一回之间,《无畏契约手游》显然又会为整个IP的热度添砖加瓦。吸引而来的玩家也能借由这片土壤发展出高粘性的游戏社区,形成良性循环。
目前来看,《无畏契约手游》的出现,意义远不止于用户增长,更是IP生态扩容的关键拼图。当手游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给玩家提供更多选择;在吸引更多新玩家的同时不会增加额外的理解门槛,也许,在它已经触及FPS天花板之后,仍能证明射击品类手游有很大的成长空间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对于整个行业都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。
在2025年,枪战手游市场似乎已经有点沉寂的时候,重燃玩家心中激情和热血,可能还得“瓦来出手”吧。
前两天刷TikTok的时候,看到一类在印刷工厂操作的视频挺上头的。
内容大概是水面铺有一层墨水,工人把轮毂、枪械零件、垃圾桶、安全帽等任何有形状的物体浸入水中,然后图案就自动印到了表面。
这玩意英文叫 Hydrographic Printing,国内一般称呼为“水转印”,通过水作为媒介转印花纹的一种技术。
不算新鲜,至少十几年前就已经有了。
材料准备起来挺简单的,自己在家也可以做,只需要备好:水转印膜、活化剂、水槽、面漆……剩下的就看手稳不稳了。
几个步骤:① 薄膜:在水溶性的薄膜上打印好图案。
② 活化:把印花的膜纸浸泡在水面,喷上活化剂,这时候薄膜就会消失,只留下油墨在水面呈游离状态。
③ 披覆:把物体沿着轮廓缓缓浸入水中,水压会推动油墨往物体表面吸附。
④ 处理:在水里搅一搅,冲洗掉残留的杂质,经过干燥烘烤,再上一层面漆,水转印的整个过程就完成了。
这些视频有一种奇妙的治愈效果。看着物体缓缓沉入水中,再浮出水面,呈现出1d.6b6.iNFO56混沌而完美的图案,有一种手工制品完成的爽感在里面,不知不觉就看完了。
我不搜不知道,原来类似的工艺在生活里还是很常见的,拖鞋图案之类个人DIY,还有网上一些装饰件的碳纤维花纹,就是这种方法印上去的。
玩车的打球的钓鱼的,甚至玩游戏的朋友,应该都对碳纤维这个东西不陌生。作为一种新兴材料,既能减重,又能保证强度。
现在不管什么玩意,一旦用上了碳纤维材料,那身价一下子就蹭蹭涨。所以网上有很多“假”的碳纤维制品,就是用水转印的涂料来模仿碳纤维。
以至于现在“碳纤维”快变成一种颜色花纹的代名词了。当然了,这种东西自己玩玩还好,就怕有人被坑买到假的了。
说起来,如果不纠结用途与细节的话,水转印其实跟老祖宗的“湿拓法”非常相似。
大家是否还记得,2024年央视春晚有个《上春山》的节目?可能很多朋友不看春晚,但对当年围绕“春山学”引发的争议有所耳闻。
当事的流量小生现在还在打官司,到处告那些做“春山学”视频的博主呢。但不重要,今天要讲的是主持人报幕时候用的3把精美“漆扇”。
制作者的B站号叫“Vivian恒恒”,是一名漆器从业者。
我真的特别佩服这些传统手工艺人,小小的扇面上融合了各种巧思,仿佛是从国画里跑出来似的。
不同的入水角度、划动速度、摇晃方式等,都会在物件上留下各异的纹路,呈现出随机且唯一的图案,没办法复刻。
当时很多手工UP主也纷纷推出过《上春山》同款漆扇的制作视频,挺赏心悦目的。
但很多人以为这种漆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其实不是的。入选非遗的是大漆制作技艺,严格来说,漆扇只是大漆工艺衍生而来的的现代文创产品。
顺带一提,2024年11月李子柒曾经短暂复出更新过几期视频,其中就有一期讲大漆的家具,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回头搜一搜。
漆扇的漂染有点类似土耳其湿拓画(Ebru)——这也是一种以水为媒介的传统艺术,在水面绘制图案并将其转印至织物上完成创作。
据说这种湿拓技术最早也是源自我国唐代,14世纪的时候经由丝绸之路3v.6b6.iNFO56传到土耳其的。由于局限性很高,一般用在要求不高的重复花纹上。
跟现代的水转印技术的区别,就是没有用活化剂喷薄膜这一步,而是直接用油性颜料在水面上画画的。操作还是挺麻烦的,没法大规模量产。
如今南方一些旅游景点经常用“非遗漆扇体验”作为宣传噱头,在路边摆个大水缸,让你自己“滴漆、搅动、浸染”,亲手绘制扇面。
然而这类所谓的非遗漆扇,兴起不过一年时间。百度指数“漆扇”也是从2024年劳动节之后才一路飙升的,大概有旅游效应在推动。
当然,漂染/湿拓的载体也不一定是扇面,可以是书签、手提包、手机壳等等……
某宝某音上就有很多手作工坊,专门做这类漂染的手机壳。
平时可以在直播的时候,选择一种主题下单,比如落日海岸、春日花开、梵高星空、大鱼海棠之类,他们会给你现场配色,现场做出来。
不是打广告啊。之前有一次我不小心点进直播间,结果被这种手工制作过程硬控了好久,虽然一件东西也没买,但是看得津津有味。
成品差不多是这样的↓
扯远了,让我们继续说水转印。
水转印这种工艺除了手机壳这种常见的小型物件以外,还有一个跟大家比较贴近的应用领域就是——枪械装备的涂装。
玩过CSGO的朋友应该知道,GO学长的枪械皮肤大多是贴图皮,没有CF校长和瓦学弟那样的酷炫动画特效。
虽然少了光污染,但如果你仔细研究过的话,会发现CS的贴图皮肤有一点好,就是很多工艺都是按照现实来的。
像什么自定义手绘风、枪匠、铜绿、纯色、水转印、多色电镀、喷刷电镀等等……都是现实里存在的工艺。
(截图可能没法体现材质的区别,不同打光下,观感差别挺大的)
最常见的【自定义手绘风】就是纯贴图,在整把枪上自由画画,反正图案基本是固定的,好不好看主要看作者审美。
【枪匠】则是把全身零件更换不同材质,有塑料有金属,可以实现全覆盖的浮雕效果。【铜绿】跟枪匠比较像,只不过把一小部分零件换成金属,可以有生锈、淬火等特性,偏低调内蕴。
而今天讲的【水转印】在CS里也是一大皮肤品类,比如深红之网和澄澈之水的匕首就是典型的水转印工艺。
深红之网的图案模版,有心的话都可以自己动手还原↓
游戏里看着像油漆刷上去的一样。花纹不固定,带一定的重复性和随机性,比如下面这些同样都是【AWP | 复古流行】,很明显不一样。
由于水转印需要拆成一个个零件再进行加工,所以基本只有半涂装,你可以看到大狙的弹夹、瞄准镜、枪管部分都是没有完整图案的。
这就导致水转印皮肤总体没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,颜值表现被自定义手绘风完全碾压的同时,还非常吃磨损,很容易露出原皮部分。
现实里水转印唯一的优势“涂装方便”,在游戏里也根本体现不出来,所以这类皮肤从CSGO到CS2越来越不受玩家待见,有点小尴尬。
但不得不说,这类工艺上的小细节很真实,V社都做出来了,比如有把M4A1皮肤名叫【伊卡洛斯殒落】。
——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里发明家代达罗斯的儿子(Dota2有件装备就叫代达罗斯之殇),因为飞得太高,翅膀上用来粘羽毛的蜡被太阳烤化,摔落大海淹死了。
皮肤设计就暗合了坠入大海时溅起的水花,无比契合水转印。你甚至可以通过水花飞溅般的图案位置,反推出他是怎么把零件浸入水里染色的。
不管是游戏还是生活,很多小细节研究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。
你看,BB姬今天从短视频讲到上春山,从漆扇讲到游戏皮肤……这些地方竟然存在着意想不到的关联,也是想不到。
发布于:安徽省天金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